数字出版博览会|可触摸屏幕四处林立,观众也为书法作品排队
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9月21日在位于海口的海南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。此次,这场较为专业的博览会也向普通观众免费开放,吸引了不少感兴趣的观众,其中很多是父母带着孩子来体验交互技术的。
博览会共有两个场馆,进入展馆后,能看到最多的就是可触摸屏幕,是各个展团用来展示自己的数字化产品的。因为是“数字出版”,现场只能看到少量配套的纸质书。所以和一般的书展不同,空出了纸质书占用的空间,场馆显得较为空旷。
数博会现场
虽然本届数博会总体还是比较专业的,大部分数字产品都是面向企业销售的,但各个参展团也尽可能地布置了一些观众可以参与体验的项目。
海南展团此次布展非常用心。他们在雷公马塑像旁放了一张沙滩椅,营造了一种在海南度假休闲的氛围。雷公马是海南文明形象IP,是以海南典型物种雷公马为原型进行创作的。现场也有三种VR互动体验装置——AI实时动捕体验、VR虚拟现实体验和三屏体感设备,观众争相排队体验。
海南展团的雷公马
河南展团的华夏手造AI剪纸许愿机也吸引了众多观众排队。其实原理并不难,AI根据人们输入的文字生成剪纸图样四张,观众可以在其中选择一张自己满意的进行打印。
“马可·波罗奇迹之旅”体验区域
在中国图书出版集团的展位,有一个马可·波罗的VR体验区域。“马可·波罗奇迹之旅”的展览正在上海图书馆东馆进行。这个项目的源起倒是和出版息息相关。1936年,商务印书馆出版《马可·波罗行纪》中译本。此后,中国出版集团所属出版单位先后推出了十多种和马可·波罗有关的图书,现场摆放的就有《地图上的历史足迹:马可·波罗行纪》《与马可·波罗同行》等图书。今年是马可·波罗逝世700周年,所以中国出版集团以《马可·波罗行纪》为内容基础,运用混合现实(MR)、生成式人工智能(AIGC)技术,将马可·波罗的旅途见闻还原在了虚拟现实中。
海口经济学院的工作人员在漆扇上题字
除了现场这些先进的技术体验,在海口经济学院的展位还有现场制作漆扇的活动。虽然是一个收费项目,但因为现场的工作人员会帮忙在扇子上写毛笔字,所以不时就会有人围观以及排队。大概可以这样推测:在一个被高科技包围的环境中,传统古老的艺术更容易散发出魅力,两者相互呼应,相得益彰。
不知道以后如果是个机器人坐在那里题字,是不是排队的人会更多?不知道那个时候我们会不会怀念人类坐在那里写毛笔字的场景?
观众在围观毛笔题字
其实,整个展览让人最感到困惑的应该是“数字出版”的概念与定义。在观众已有的认知中,数字出版应该最主要是指电子书,或者再扩展至有声书。而各个出版社对于数字出版的布局除了电子书之外,更多的应该是各种数据库以及用于辅助教学的各种软件。再到展览会中一些虚拟现实技术的体验甚至是网络游戏的体验,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困惑,到底什么是“数字出版”。观众可能会得出如下结论:数字出版博览会是以出版或者说版权为基础与核心的“文化博览会”,版权和内容是出版业的核心筹码,而他们的野心或许是整个文化产业。
不过,与博览会同时进行的论坛还是紧紧围绕着出版行业未来的,比如“人工智能与数据要素共促出版高质量发展”研讨会、“变革、重塑与智阅——出版业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共创未来”研讨会、数字出版创新发展论坛等。
观展后发现,数字出版行业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,但更多的还是未知与探索。相信经过出版行业的进一步摸索,数字出版行业的样貌会越来越清晰的。